蜜蜂与苍蝇——各有各的模式
如果把一只蜜蜂装到啤酒瓶里,瓶底对着太阳,你看到的是,那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瓶底,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异常专注……直到累死。
那要是把一只苍蝇装到啤酒瓶里,瓶底对着太阳,你看到的是什么呢?那苍蝇四处乱撞,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它就“误打误撞”冲出了瓶口……
蜜蜂的行为模式是专注的、执着的、“理性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会因此死掉;苍蝇的行为模式是乱打乱撞、左冲右突、“随机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它却能逃出生天——而且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
之所以提起苍蝇与蜜蜂的行为模式,是因为最近的经历(knewone.com),与最近读过的书(Lean Startup)。春节后,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和朋友一起创建了knewone这个网站——在极短的时间里,可谓“草草”,可谓“神速”。于是,当我将此书反复阅读三五遍的过程中,所得之体会可谓真正深刻。(一周前,在ruby-china.org上,发了一篇分享。)
所谓的Lean Startup,其核心思想与我一直以来的很多理念暗合。它有它的论述,我有我的角度。实际上,我并不认为这种思考模式只适用与创业(Startup),实际上它适用于一切必须面对未知的行动。
无不确定因素,那就不叫创业,只不过是“搞个营生”、“做个买卖”——比如,我从新东方出来,和朋友搞了一个留学咨询培训机构。合伙人们做的全都是过往做了很久的事情,处于自己早已经成为专家的领域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像是蜜蜂,有确定的理性的决策,按部就班地、勤劳地工作,必然回报斐然。可一旦有不确定因素存在,甚至不确定因素很多的时候,蜜蜂模式就不划算了——可能更划算的是苍蝇模式。
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罢,最好有能力切换这两种状态——不能“要么永远是蜜蜂,要么永远是苍蝇”。
- 依然要理性,依然要专注、执着,只不过,现在要明白苍蝇模式的必要性。
- 要有一个机制和标准去衡量不确定性的多少,要问自己,究竟不确定性多到什么程度的时候,要切换到苍蝇模式?
- 即便是在苍蝇模式下,也要做计划,只不过目标要小,比蜜蜂模式下小很多;目标要可迅速实现、可精确衡量结果。
- 把试错当作一种常态。苍蝇模式下频繁试错;蜜蜂模式下也不要忘记试错精神。
- 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试错成本——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与精力。
- 为每一个行为指定衡量标准,想办法积累、跟踪、分析、总结数据,这样才能衡量试错的质量。
- 逃出生天之后(即,不确定性逐步减少,直至最低)马上切换到蜜蜂模式。这就需要有个机制和标准去衡量不确定性的大小。
- 无论在何种模式下,都要随时保持学习状态——掌握新技能,了解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