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选择呢?(三)

byXIAOLAIon2009/02/15·8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继续阅读之前,请先阅读: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选择呢?(一)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选择呢?(二)

以及这两篇帖子之下的每一条留言。


(一)里面,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有这么一个人,他(或她)的配偶因患某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临死亡边缘;而实际上有一种药品可以治愈这个特殊的癌症——某药剂师所配制的镭制剂。这种药剂不仅制作费用昂贵,售价更贵——是成本价的10倍(举例来说,20000元的成本,却要卖到200000元)。于是此人四处举债,最终却根本无法凑足药费,所以只好去哀求那个药剂师,能否卖得便宜一点,或者容许他分期付清。可是药剂师却说,“不可能。我千辛万苦发明这种配方,当然要用它赚大钱!”

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人,“你是否应该去偷那个药剂呢?为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的心理学家叫劳伦斯•寇伯格(Lawrence Kohlberg),而这个问题有个名字,叫做“海因兹困境”(Heinz Dilemma;故事里的主人公名字叫“海因兹”)[1]。寇伯格用这个例子来解释他的七个道义推理阶段(Moral Reasoning Stage)。

寇伯格原本划分了三个层面共计六个阶段。但是后来,他自己又补充进来两个阶段,而这其中的一个是作为第四个阶段的补充,所以,寇伯格的划分总计是七个

  • 第一个层面: 前传统的道义 (Pre-conventional Morality) 在这个层面中,人们对某行为是否合理的判断,是根据该行为的直接结果。
    • 阶段 1: 以惩罚遵从为导向。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会这样判断:如果一个行为最终遭到惩罚,那这个行为就是不对的,即错误的。
    • 阶段 2: 从自身出发,利己主义。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会认为利己的就是好的。偶尔也会考虑他人之利益,但前提是自己的利益必须先被保证。
  • 第二个层面: 传统的道义 (Conventional Morality) 在这个层面中,人们通过对社会规则和期望的对比对照来判断行为的道义上的合理性。
    • 阶段 3: 人际之间共同的利益、关系更加重要,遵从大多数。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会根据周遭人群的看法定义自己行为的对错。比如,他们会认为满足家庭成员的期望是道义上正确的行为。
    • 阶段 4: 以社会体制所定义的准则(法律、法令)为出发点。这个阶段中的人会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义,是整个社会定义的。遵守道义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稳定。
    • 阶段 4 1/2: 这是寇伯格后补充进来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中的人往往是因为对普遍的社会道义准则失望,而最终成为道义相对论者。
  • 第三个层面: 原则性的或后传统的道义 (Principled or 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在这个层面中,人们对某一行为道义上是否合理的判断基于他人的利益之考虑。
    • 阶段 5: 社会契约,社会责任,个体权利。这个阶段中,一个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合理的,要看这个行为是否对最大比例的民众的最大利益有好处。他们往往认为价值是相对的(除了少数之外,例如:生命、自由),尽管为了社会秩序,遵守规则是必要的。
    • 阶段 6: 普适的第一原则。这个阶段的人,有意识地、逐步养成并一贯遵守自己精心选择符合逻辑的价值观、道义原则。
    • 阶段 7: 这也是寇伯格后补充进来的阶段。超验的价值观。这个阶段的人会使用宗教教义来定义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或者是否符合道义。

处于不同的阶段的人可能的回答大致分别如下:

  • 1)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他害怕会因此坐牢。
  • 2) 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他妻子会因此痊愈,而他自己也会因此更快乐。
  • 3) 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他妻子希望他这样做。
  • 4)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偷是违法的。
  • 4 1/2) 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管他法律怎么说呢;道义么,暂时顾不上。
  • 5)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法律应该遵守,他人的权利也要尊重。
  • 6) 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从根本上看,人的生命比所有权更值得重视。
  • 7)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疾患只不过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夫妻俩应该做的是去享受剩余的共同时光。

还是那个建议:先从自我局限中跳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分析问题(包括自己)上去——先不要去想自己正处在哪一个层面;先不要判断哪一个层面比其他层面更“高级”。

如果上面关于“海因兹困境”的文字已经被认真阅读完毕,那么下一篇我就可以接着讲解“为什么人们之间的看法如此迥异”了。

之前在《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中提到:

人们之间的观点之所以各不相同,常见的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 出发点不同
  • 思考能力不同
  • 思考深度不同

那人们之间的出发点究竟怎样不同呢?


Footnotes:

  1. 2006年11月,我曾写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可惜,数据毁坏的时候丢掉了…… []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