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问题
byXIAOLAIon2010/03/19·22 COMMENTS
in思维工具
每天在“我要问笑来”的表单中,总是能看到大量因无力把握机会而引发的苦恼,比如这一位读者的提问:
关于上班族学英语
笑来老师你好!我刚看完和时间作朋友这本书,真的很喜欢您分析问题的思路。
在这里还是想请教下您关于英语学习方面的,我工作好几年了,断断续续的温习英语,但是随便怎么样就是提高不了。现在的工作和英语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在一年之内能够胜任一份公司翻译的工作。呵呵但我现在的水平只跌到阅读一般简单英语新闻的水平,按老师的说法,基本属于文盲范围。笑来老师,您认为我的目标是不是不大现实?如果可行,您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我知道很多人甚至中年以后才开始学英语,但这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听力,阅读,我的高口也是上班以后开始学的,每天8点到家之后开始拼命的做题,可是这种考试毕竟还是应试,考完之后觉得一般的电视访谈都能听懂了,time也能看个一知半解,可是口语太差,我能听懂政府工作报告,但连老外最简单的打招呼有时候也听不清。
现在快30了,想调整下工作,而且英语确实外企很看重。我还是想把高口证书拿下来,笑来老师觉得有必要吗?我知道这可能是一轮苦战,而且比年轻的时候来的更苦,可是考这些证书是我现在锻炼自己英语的唯一途径,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是不这么逼自己也许那些单词会忘的更快。我一直羡慕那些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语言的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
接下来的回答,实际上是“老生常谈”。
其实,这样的尴尬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所谓的‘机会’到来之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准备好相应的能力去把握”。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到“想到外企工作”了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外企很看重英语确实”?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句特别恰当的话,只不过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风凉话”:“早干什么去了?”
然而,仅仅一句“早干什么去了?”可能并不解决问题。
那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处于这种“悔之晚矣”的尴尬之中呢?其实很简单,是因为他们从未纠正过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视角。这样的人永远处于这样的行动模式之中:
外部事件 -> 思考 -> 行动
常见的情形之一是:
- 某某炒股赚了大钱!(外部事件)
- 哇,这样就可以的啊!(所谓思考)
- 我也要!(所谓行动……可是牛市已经过去……)
再看看另外一个情形:
- 某某被常青藤名校录取了!(外部事件)
- 啊?也没看出来他比我强多少啊?(所谓思考)
- 我也应该……(所谓行动……可是最后期限已经过去,没有机会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那眼花缭乱的缤纷之中,有多少是与自己有关的,甚至是属于自己的呢?极少极少。人们总是挂记着“我要什么”,却很少考虑“我有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纠正自己的视角呢?因为我们“只能用我有的去换我要的”。
所以,纠正视角之后的行动模式大抵是这样的:
外部事件 -> 思考(是‘我有的’能够换来的么?)
-> 是:那‘换还是不换’呢?(进一步考虑)
->不是:此事跟我没什么关系,专心做事去吧。
而后,再学会“以未来为导向”。
我将来想要的是什么?(也许需要外部事件刺激)-> 思考(是‘我现在有的’能够换来的么?)
-> 是:那‘换还是不换’呢?(进一步考虑)我是不是应该要更好的东西?
->不是:那我还应该有什么呢才能换到呢?现在需要去做什么才能有这些呢?
无论哪一个结论,都是该干嘛干嘛去──反正一切都靠积累。
老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说,当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事物之时,得到的意象可能全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