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之十七)
byXIAOLAIon2008/06/15·20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自己只不过是自己。”这句话貌似简单却并不见得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容易理解、很完整地把握的。在“想明白(之四)”中提到的共生状态,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真正意义的根本所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讨论中一不小心就变成为了争而争的争辩者?因为他们没有摆脱共生状态,总以为自己正在讲述的所谓“道理”与自己是一回事儿。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死要面子?因为他们以为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和自己是一回事儿。老师被学生或者长辈被后辈戳穿错误的时候多半会恼羞成怒,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些老师以为自己和真理、正确什么的都是一回事儿。
前面某篇文章下有则留言问,“耐心,好奇你是怎么锻炼的耐心?”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写“我再耐心点”只不过因为语言的限制只能让我那么描述比较省心省力——事实上,我并不需要耐心。为什么呢?我讲的道理和我并不是一回事儿。我是我,道理是道理。就算是我讲的道理错了,我也不丢人。为什么呢?因为道理独立于我存在,不会因我理解有误,道理就变坏了;也不会因为我理解正确,我就是道理了,我就脑袋上有光环了。无论我理解的多正确,我还是我而已;就算我理解错了,通过反复思考,大抵上应该越来越接近正确,这应该是无疑的。但,无论如何,与我自己以及我自己的面子没有任何关系。
摆脱共生状态,会让一个人超脱。我很怀疑佛教里说的所谓“六根清净”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追求独立、摆脱共生。共生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恋,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可怕,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毒性惊人。
不能摆脱共生状态的人,会在想事情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掉进一个陷阱——总是倾向于把普遍陈述硬往自己身上套。
比如,有调查报告表明“身高与收入成正比:差10厘米等于差2000欧元”——这是德国经济研究所以德国人为调查对象得出的结论。(中文版、德文版)
猜一猜谁会看到这个调查结果高兴地想“真的啊!”,又是谁会看到这个调查结果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放屁!”?保守估计会有至少50%的人群看着这个调查结果心存芥蒂——因为至少有49%的人的身高在平均身高以下。心存芥蒂并不是因为逻辑训练的欠缺,而是因为一不小心被共生状态所左右,而后把自己生搬硬套到一个普遍陈述中去之后造成的结果。仅仅心存芥蒂倒也罢了,但是如果当时又处于一个讨论环境中的话,这种芥蒂就不再是细小的梗塞物,而几乎肯定会成为一场火爆“辩论”的导火索。
事实上,“身高与收入成正比:差10厘米等于差2000欧元”只不过是一个普遍陈述。完整叙述应该是这样的:“普遍来看,在其它因素都大约一致的情况下,身高与收入成正比;具体来说,差10厘米等于差2000欧元。”我本人身高只有173cm,在生活中算是矮个子。如若我是一个尚未摆脱共生状态而常被其左右又不自知的人,心理肯定会这么想:“纯属扯淡!老子我赚得就不少。谁说矮个子就不行了?邓小平就很矮,拿破仑也是……还他妈的专家呢,整天弄这些没用的东西!”可是我已经能够清醒地拒绝共生状态的左右,我知道“我是我,我是我自己。”那调查结果只不过是普遍陈述,并未排除特殊情况,所以我也不应该也不能用特例来反驳那个普遍陈述——当然,我也没必要反驳,那个调查结果陈述的只不过是一个真相而已。
希望上面的这个例子能够让读者明白,任何普遍陈述,在往自己身上套用的时候,都要小心。如果我的收入恰好很低,刚刚的普遍陈述可能确实是我的低收入的良好解释之一(注意“之一”、注意“可能”);如果我的收入很高,却几乎肯定不是能够驳倒那个普遍陈述的依据——面对普遍陈述,特例不说明问题。如果能够正视的话,“普遍来看,在其它因素都大约一致的情况下,身高与收入成正比”这句话,放在整个社会层面是成立的,放在某个个体身上是不见得正确的,但正确的可能性却很高。
再比如,用学历来甄别人才,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的分类筛选机制。但是很容易想象,很多个体(从比例上来看却肯定不是很多,而是并不为多数)是这种机制的非受益者。
上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好学校毕业的不一定是好学生”这句话本身是完全正确的,就好像“好学校里毕业的一定是好学生”肯定是错误的一样。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类似第一句话那样的句 子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里的“不一定”只是对可能性的含混描述。“好学校毕业的基本上是好学生”、“好学校毕业的很少有差学生”、“好学校毕业的 更可能是好学生”,这些句子一样完全正确,但却与第一个句子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它们共同描述了“好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好学生”的可能性至少大于百分之五十。于是,后面的这些句子是有助于其他人(比如各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这样的预测实施对应策略的,而前面第一个句子“好学校毕业的不一定是好学生”却没 有任何实际指导意义,除了对那些心里不平衡的人有着心理安慰作用之外。
谁更可能会激烈反对?
为了讨论方便,让我们用最简单最纯粹的方式理解“好”与“差”——只是从质量上分辨,“好”的对立面就是“差”,“差”的对立面就是“好”。(事实上,好与坏之间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如果这样的话,上面那段话是逻辑上严谨的。可是,所有类似的话题,无论逻辑上多么严谨,都会引发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太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摆脱自己的局限讨论问题。分不清楚道理就是道理,自己就是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如果某人从一个公认“差”的大学里毕业,看到上面的普遍陈述就失去了理智,那是他自己有问题。如果另外一个人从一个公认“好”的大学里毕业,看到上面的普遍陈述就洋洋自得,那此人也同样有问题。
总是有人告诫说,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少有人给出真正有效的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读懂这篇文章的人应该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方法:摆脱共生状态,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自己”——那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其实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而烦恼或者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