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之后
byXIAOLAIon2008/11/16·16 COMMENTS
有一次,有位新老师在看完我为他演示各种我用来备课的工具软件(文本收集,词频统计,语料库分析;各种电子辞典、百科;以及许多自定义自动处理脚本)之后长叹一口气说,“跟你比,我的备课手段太落后了;有了这些工具,我就可以像你一样轻松了!”
当时我突然愣了一下,觉得哪里不对,但却又一时说不出来。
许久之后,我再见到他,问他那些工具用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是“唉,太难了,学不会……我现在这样备课尽管累一点,也挺好的。”
这次我又是愣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暗地里有点心疼当时教他用那些工具的我的时间。
这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教书较久了,就学会了如何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想,我也许可能通过讲明白教会那位同事——抑或会知道教他不见得是好事。
其实,习得某项技能(无论大小无论强弱)确实令人高兴,但随之而来的不一定全部都是欣喜。道理在于,一个人知道得越多,面临的未知就更多,并且,如果真的能够量化的话,一个人所面临的未知的数量增长要远远高于一个人所已知的数量。未知是会令人恐惧的,乃至于大多数人会因此选择逃避。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一旦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能力,即意味着说他能做的事情更多,换句话讲,就是工作量会因此变大。比如,一个人不大会用搜索引擎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很难找到什么有用结果”而反倒感觉工作轻松,因为不由自主地降低了标准而以为“最多也就做成这样了”;另外一个人善用搜索引擎的结果是他能够找到更多“相关结果”,最终需要处理的信息将会变得更多,乃至于多到无法处理,因为看到太多于是知道“做成这样实在拿不出手”。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未经世事的人往往觉得做什么都很容易——可能只是因为知道的太少而面临的无知并不多所以判断的标准太低;阅历丰富的人可能恰恰相反,会觉得做什么都不容易——也许是因为有知而面临更多的无知才多少心存畏惧。
所以,学习的结果往往并不一定是更轻松,反而更可能是负担更重。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所谓“权利更大责任更重”也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起码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需要提醒。都说从无知到有知难上加难,但实际上反过来从有知退回无知则根本不可能。所以,求知的脚步一旦迈出,实际上就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走着走着走不下去了,就很惨——只能落得“要么欺骗别人要么欺骗自己”的境地。
如若一个人学习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更轻松”,那往往最终发现其所得并非当初其所愿。所以,我无限制地鼓励中学生“学吧学吧甚至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他们还在起点;但是遇到有意无意不愿学习的大学生,则在鼓励的时候往往多少有些犹豫——尤其当我意识到他们其实是为了“解脱”才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因为他们已经在路上,但怎么走应该是自己的选择。
“山穷水尽疑无路”,然而“柳暗花明”之后可能是更多的山更多的水,其实并不见得能看到“又一村”——路更长,更远。但既然当初选择迈出了那一步,就只能走下去,抬头也好低头也罢,反正只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