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
byXIAOLAIon2008/12/28·22 COMMENTS
最近的两封读者来信实际上问的是一回事儿——
第一封:
笑来老师,看您的blog几乎成了每天的一种习惯,可以从中吸收很多东西。
最近,面临着一个选择:读研是继续读本专业,还是选择其他专业来学习。父母的一件是继续读本专业,因为我所学的环境工程现在国家很重视,也需要这方面的人员。但是,就我本身而言,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一是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我觉得枯燥,也想过不是我学得不好才不想学,而是一看到那些元素符号,物理公式等等,我就头疼,觉得压抑,没兴趣。考试也是硬着头皮使劲背的(分数还都很高)。二是我一想到以后就要天天跟垃圾,废水废气打交道,从心底里就抵触,说白了就是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
妈妈说不要半途而废,这样什么都学不精,而且还浪费了四年的时间,不值。但是,如果今后不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的话,那就不只是浪费四年时间的问题了,那就是一生都会后悔遗憾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现在是一个机会,在美国这边转专业相对国内会容易些吧,所以我想把握这个机会。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觉得苦闷也就苦闷在这儿。为什么我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呢?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看着别人每天都在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有激情的奋斗着,心里面真的好急。眼看着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而自己的方向还没有找到,这该怎么办啊!
真诚地希望笑来老师,可以指点迷津。非常感谢。而且现在的时间也非常紧,选好了专业,现在就应该准备申请了。GRE我想也需要开始准备了吧!
非常羡慕您和那些可以为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奋斗的人,可是我到底想做什么呢!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如何寻找自我呢?
P.S 笑来老师要是想公开的话,可以保留我的第一自然段吗!谢谢。
第二封:
笑来老师,我有一个已经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就是我要学什么。我现在是一名就读于加拿大某高校的学生。今年是我选专业的一年,但是我很头疼,不知道自己要选什么。从高中的时候父母就跟我说上了大学要学商,学经济类的。一个女孩子,学这些才有前途。当时我只是听他们说,其实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是商,学商可以干什么。可是,在1年的商学院预科学习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学经济,我可以把它学的很好,但是问题是我并不感兴趣。也发现了自己学这些完全是为了父母。于是我开始想学一些技能型的学科。我申请了学习Nursing。我申请这个专业首先因为相对于商来说,我比较感兴趣。其次,等到毕业成为注册护士之后可以挣的很多,现在RN的起薪是CAD$32.5每小时。但是,今天我和父母打电话谈这件事时,他们说要从长远考虑,学商毕业的或许刚毕业时挣的不是很多,但是等到10年以后再看,他们的平均工资就会比别人高。他们让我想一想,说如果学这些技能类的那么除非以后再学别的,这一辈子注定要做学过得事情了。如果学商的话,这是一个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行业,可选择性很大,发展前景很好。而且等到我毕业的时候金融危机也差不多过去了,所以相对于现在来说比较好找工作。可是,现在有那么多人学商,真正出名有钱的不就那么几个吗?当我这么问我爸爸的时候他说,2/8原则在什么时候都存在,可是如果学商,就算你是那个8,都比学别了当了那20%强。我知道我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对错之言,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但是,究竟是学有发展前途的呢?还是好挣钱的呢?还是学自己感兴趣的呢?
我常常在讲座里跟学生说我知道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通常弄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更没想过“该要什么”、“能要什么”,更不消说“得到了之后又如何……”如果非逼着他们说“你到底要什么”、并且还必须说实话的话,很可能得到的是千篇一律的答案“我想很牛B……”——其实这在正常不过了,很多人到老都弄不明白这事儿的。
我想,很多人找不到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个思维陷阱“只要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做事的时候、面对问题的时候,追寻“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本身当然没错,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针对任何问题都“只要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过于极端过于简单化的想法了。要知道很多的时候就是会有一些问题“根本没有直接解决方案”。
所谓的“兴趣”有的时候是偶然获得的,而并非刻意追求的。当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随便做点什么”都要比“什么都不做”强很多。以前朋友给我转述过一件事:
晚上跟我们香港合作单位的老总吃饭,他跟我讲他十几年前刚毕业,工作枯燥又无聊,看到所有人都在读夜校,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就随便报了个最便宜的班去读普通话,当时根本不知道读来有什么用。
没想到后来所有的香港建筑公司必须到内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是因为他懂普通话于是就外派了。现在他已经是这边公司的执行董事了,而且香港的本部完全靠这边养着。只不过短短10年时间。
最后,那位老总说“学了不一定有用,但不学你就肯定没用。随便做点什么事情都比把时间浪费在考虑上划算。”
随便做点什么吧——兴趣该来的时候会来的。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做久,那就不可能遇到“兴趣”。
其实,上一篇文章还提到:“只关注直接联系”会导致一个人无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