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之十三)

byXIAOLAIon2008/06/08·11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相互沟通很多的时候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甚至往往会因为某个参与者的原因而造成“有效沟通根本不可能达成”。A与B两个人需要沟通的时候,A要把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encode:编码),而B要把A的语言用B的方式去理解(decode:解码),反之亦然。

可问题在于每个人的“编码/解码”机制更多的时候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编码/解码”都是依靠长期的积累获得并深受环境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地域里,人们普遍认为“慷慨大方”肯定是褒义词,“精于算计”肯定是贬义词;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普遍认为“精于算计”才是真本领,“慷慨大方”往往可能是智商不够的表现。假象分别来自两个地域的两个人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如若双方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差异,就算二者沟通所使用的语言是同一种语言,沟通结果也通常会因此多少有些扭曲。

况且,发送者生成他的想法(idea)——即,所谓的“想明白”——本身就不见得是一件容易得事情,“编码/传递/解码”这三个过程都不一定能够顺利协调地完成,再加上即便接收者解码正确,也还要把结果(meaning)与他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融合——也是不一定顺利完成。于是,正确、顺利、有效的沟通到底有多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让我们先扮演沟通中的“接收者”,并假设其他环节都没问题——除了我们的解码过程之外。作为接收者,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这样假定:“我们的解码结果往往不见得正确”。所以,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我们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当我们听到对方(书面沟通是另外一个层面,这里只限于面对面沟通)说完之后,我们应该自觉地避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肯定理解对了,不妨套用以下这个句式,进行验证、反馈:

“你的意思是……,是么?”
或者
“你的意思是……,你看我理解的对么?”

如果对方表示没问题,那就说明讨论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对方有异议,那么就等1) 对方重新表述或者2)我们重新理解——直至在这一点上无所异议。当然,这需要耐心,有的时候甚至是无比的耐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讨论进行过程中,“接收者”所使用的句型与刚刚我们所使用的略微不同,他们说的是:

“那你的意思是……喽!?”

而后不等对方有所反应,就已经开始(群)起而攻之。这样的讨论者,也许出于无心——因为不曾仔细研究过沟通的过程,不知道还应该有一个“验证机制”存在才可以保证有效的沟通;或者就是居心叵测,利用对方表述的漏洞——更有甚者,干脆就是用“莫须有”的手段。英文中,把这种逻辑错误叫做“Straw man Fallacy”(参见:wikipedia.org;fallacyfiles.org)。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讨论者”,十有八九还是干脆避开的好。因为,就算他只不过是无心而已都很难办:因为他的反应已经说明他几乎就是那种“impossible person”;你没义务,更重要的是估计你也没能力去改变他。进而,如若此人干脆就是居心叵测,有什么时间继续与他纠缠下去呢?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