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之十四)

byXIAOLAIon2008/06/10·10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想明白的前提之一就是有能力合理地处理分类。分类是我们思考的基本工具之一,最初的时候,我们也许只用“你的、我的”来分类所有周遭事物,再后来慢慢再加上“好的、坏的”。即便在这样初级的状态,很多人已经开始无法清楚分类了——人们普遍倾向于把“我的”等同于“好的”(尽管有些时候确实如此,但不能排除还有其他情况存在。),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倾向称为“mine-is-better-thinking”。从个体来看,“我的就是好的”导致了很多家长偏爱、偏袒自己的孩子,从整个社会来看,危险的极端民族主义本质上只不过是“我的就是好的”这种幼稚想法的普遍综合体现。

人们倾向于简单粗暴地分类,本质上来看是自身时间精力局限的直接结果而已。因为分类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且总是比看起来的难很多。极端而又经典的例子是对性别的分类。迄今为止,人们习惯于用“男性”、“女性”来划分人群,而近年人们慢慢或者自然或者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是,这种分类显然过分简单过分粗暴——有学者早就提出,性别也许应该更详细地被分为“男性”、“女性”、“男性偏女”、“女性偏男”、和“中性”。千百年来同性恋群体被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在思考的时候分类机制过分简单粗暴而又不自知。

对事物的某一属性进行分类,只用两个类别来划分几乎总是过分简单过分粗暴。尽管确实有很多时候可以“一分为二”,比如,基本上所有的数学题答案可以用“对”、“错”来划分。可是,即便有些时候貌似可以只用两个类别来划分,最终我们还是会遇到“难以界定清楚界限”的尴尬。比如,用 “合法”与“不合法”划分商业行为的时候,谁都知道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或多或少总是有那么一个灰色地带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随时注意的是:1) 确实有些时候可以使用二分法,但很多时候这种方法要么并不全然准确要么只不过是为了图个方便;2) 更多的时候,不仅可能界限并不分明,并且需要两个以上的分类才全面。我们常说一个人脑子是否清楚,很多的时候从本质上来看,就在于他是否肯于花费时间精力去回避以上两个地方可能产生的问题。这最终体现在他们在说话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句型:“我想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尽管不全面完整,但目前姑且暂时让我们这样划分……”;“其实还有一些中间状态……”等等。

被我们描述为脑子混乱的人之所以出问题,除了上述两种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回避(或者干脆就是懒得回避)之外,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二维分类——只要你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我的就是好的”那种想法就都明白了。一个事物可以被划分为“我的”与“不是我的”;同时,同一事物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划分方法:“好的”和“不好的”。于是起码有2×2=4种可能性,可是很多人根本懒得或者也没能力划分四种情况,直接把“我的”等同于“好的”,把“不是我的”等同于“不好的”——感觉省事儿了。

这看起来好像是个“但凡正常人都不会犯的错误”,其实并不然。历史上无数次地出现甚至整个社会都犯这种错误的情况。比如,大约30多年前,我们国家就有人提出所谓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还好,每个时代总是有一些脑子清楚的人,最终这种分类错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日常生活中,成年人也经常并非有心地毒害正在茁壮成长的孩童。我国的小孩子经常被问到“你爸好还是你妈好?”二维分类:你爸爸vs你妈妈、好vs.不好。可问题在于,除了“爸爸好”,或者“妈妈好”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情况:有时候两个人都好,有时候两个人都不好,有的时候貌似爸爸好可其实是妈妈更好,有时候貌似妈妈好可其实爸爸更好,有时候貌似两个人都不好可是许多年之后才发现他们都很好——或者恰恰相反……我常常怀疑这些大人并不是想有意从小让孩子变成榆木脑袋,这些大人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是榆木脑袋而已。

为了能够让自己想明白,不妨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型:“其实,(可能)并非所有的……都……”。这是一个很好的回避二维分类失误的方法。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惊讶于我们竟然可以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回避错误,但事实上,确实很多有效的方法最终是最简单的方法,复杂的方法往往因其复杂而1)难于把握;2)易于出错。

还有另外一个有用的句型是:“既然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情况存在……”进行分类或者罗列分类结果的时候,我个人的经验是大多数情况下拿着纸笔作为辅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脑子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用,如若没有必要的工具作为辅助、没有良好的机制作为掩护的话。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