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之十二)
byXIAOLAIon2008/05/21·6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我们常说那些抱有偏见的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这实在是个特别形象的说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光怪陆离。有些时候一下子并发的事情太多,我们的大脑就象被太过耀眼的强光说照射一样产生“眩晕”,这时候,如果有一副给大脑的“有色眼镜”只让大脑看到过滤进来的一小部分,无疑会使大脑舒坦许多。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几无论是谁最终会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见(stereotype[1])了——绝大多数偏见的形成最初都与已经提到过的“时间、精力、能力所限”有最直接的联系。
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单纯”的人拥有最多的偏见。往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单纯”有时候只不过等同于“头脑简单”。最终我们还会发现一个人“偏见多少”与他的“单纯程度”不仅成正比关系,甚至往往互为因果。在我看来,所谓“偏见”之无贬义色彩的定义无非是“因时间精力能力有限而不知不觉采取的简单粗暴的分类法”。我姥姥就是个很单纯的人。跟我姥姥一块儿看电视是特有乐子的事情。她岁数大了,注意力差,看着看着就走神了。一会儿她神游回来,有点跟不上剧情,不知道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于是就开口问“这家伙是好人还是坏人?”
事实上,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或多或少因信息获得渠道有限而相对非常单纯——只用“好、坏”来区分人群。但是,即便信息渠道相对发达的今天,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人只用“好、坏”区分人群。他们甚至懒得去准确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甚至懒得用“坏”这个字,干脆用更简单的“好”与“不好”。还有另外一些常见的对人群进行简单粗暴的分类的根据,比如,用地域划分:如“上海人”、“河南人”、“日本人”;或者是用民族划分:“犹太人”;用种族划分:“黑人”。
这种披着“单纯”外衣的“头脑简单,思考方式粗暴”实际上杀伤力惊人,并且它还会因社会影响而扩大,最终产生无法想象的却又无人负责的可怕后果。对犹太人的歧视,最终因为出现了个可以被追求罪责的希特勒而“基本中止”;可是有谁对过去曾经存在现在依然存在却貌似已经被中止的对黑人的歧视负责呢?前几年,有位笔名叫“马说”的河南人急了,写了本书,《河南人惹谁了》,其实只不过是不堪重负的无望反抗而已——没有人为这种歧视负责,并且更多的时候谁要是对这种歧视稍作反抗或者辩解都很可能会因此被视为小丑。
有没有什么办法呢?答案是——有,并且很简单。那又如何摘掉有色眼镜呢?答案是——注意自己使用的语言。要知道,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2]其实,想摘掉自己大脑戴着的“有色眼镜”只需要学会几个基本的句型,并经常套用就可以了——实在是简单得很。这几个句型分别是:
- 并不是所有的……都……
- ……和……其实(并不见得)是一回事儿。
- ……和……其实(可能根本就)没关系。
- ……并不一定是……造成的。
- 很可能……和……互为因果呢。
- ……(有待补充)
造句练习先留给读者罢。
Footnotes:
- 我没用“prejudice”而用“stereotype”是因为后者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承认的心理学概念。 [↩]
-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反复提到这点。比如,6.g 停止自卑;6.f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6.e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