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anguage群里的一个话题回复:关于“如何拉回神游的自己”
byXIAOLAIon2009/02/15·19 COMMENTS
in我要问笑来
吕学涛同学留言说
现状:
经常在某一时刻忽然迷失了自己,然后去做自己并没有打算去做的事情,比如,并不想去看网页,但手却不由自主地打开了(如网易,橡树下等)。在读网页内容时,也没有什么欣喜的感觉,只有淡淡的内心挣扎。为了调节自己的心情,现在可以让自己在事后并不过于会很,可以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但毕竟丧失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原因:
以前在颓废的时候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拖延,逃避困难);经常不留神就滑入这种状态,以至于这种不能自制的状态都可能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每出现一次就强化一次。
出现的时刻:在完成一些工作,身心有点疲惫或者比计划提前完成工作的时候。潜意识中可能是将“放纵”一下作为自己工作的奖赏。解决办法:
自己想了几条,还没有试验。
1.nlp中“心锚”的方式来改变,好像自己设立仪式来改变自己的心态或习惯;
2.每天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3.及时休息,让理智总是居于控制地位。
希望从各个方面帮助分析一下,谢谢。
我的回复:
以下是我能想到的几点
首先:面对这种情况无需自责。
很多的时候,因为这样的情况出现就自责,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要求太过严格。
没有人是超人(overman),从来没必要按照超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其实也根本就做不到。我想很多人可能需要把”成功”重新定义一下。至于”成功”是什么很难定义,但”成功”不是什么,很容易说清楚。”成功”绝对不是”成为’某一成功人士’一样的人”——很多人都是如此定义自己的目标的。所谓”成功无法复制”,就是在说”成为XXX”是不现实的;一个人被外界定义的巨大成功,除了努力、勤奋之外,还需要运气,并且运气非常重要,并且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他必须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机会来临的时候恰好有足够的能力(依靠足够的积累)把握。
不要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当然不努力就肯定不会成功),甚至不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世俗意义上所定义的”成功人士”——那概率与是中了六合彩头奖的概率相当。”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先生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大家都知道的是柳传志。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柳传志先生最初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背靠着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却整天兜售电子表、旱冰鞋,批发运动裤叉和电冰箱;当”倒爷”的第一笔生意就被一个江西女人骗走14万元(计算所拨给他的开办费总计20万元)……(见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很努力的人最终达到了公认的”成功”,那是他的运气,也是”时势造英雄”。很努力的人没有被时势造就,那是世间常态。但是有些很努力的人却不知道这个基本道理,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认识而把自己的生命打造成悲剧。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从这个意义上很值得一读,看看三十年过后回望之间,那些因观测时空拉长而被定义为”小人物”(比如郑乐芬)的命运——无需掩卷长叹,倒是有”世间常态原本如此”的恍然大悟。
其次,不要觉得自己可以一直保持高效率状态——我们是普通人,即便那些被公众定义为”英雄”的人,最终也是血肉之躯。我写过一篇关于效率的文字,在这里:http://wordpress.lixiaolai.com/archives/449.html
另外,pongba说的”寻找你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也写过一篇类似话题的文章,在这里:http://wordpress.lixiaolai.com/archives/4946.html
当然,我写这篇文字不是为了让读者”随意放纵自己”。我倒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策略:“用积累打败一切”。不一定总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看看身边吧,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们班上肯定有一个学习最好的,他现在在哪里——大多数人会说,”哦,已经断了联系了……”(迄今为止,我没见过一个身边的现在很优秀的人说,”是我!”)初中学习最好的那个呢?高中学习最好的那个呢?本科学习最好的那个呢?
事实上,把眼光放长,就会发现,在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里表现最强的人其实不一定(九成以上的概率不是)能够走到最后的那个——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一路走过来,也曾磕磕碰碰,也曾懵懵懂懂,也曾意乱情迷,也曾混账糊涂,但毕竟走到底了,竟然发现所有的人都基于种种原因中途消失了,终于”胜者王败者寇”。而羡慕他所有用的一切的其他人也甘愿去相信那是个”完人”——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人必须是完人,否则如何解释自己没有成功呢?
学会在不完美的世界里生存,适应自己的不完美,无论如何,走下去。走着走着就柳暗花明了,走着走着就该有的都有了。别怕,反正你也不做什么亏心事。走吧,一直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