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是道理,而不仅仅是感悟

byXIAOLAIon2009/09/10·24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我们常说“光想是没用的”,英文对应的大概是“Ideas are cheap”。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反思的结果却并不一定有价值——因为那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不妨想象一下,有一个女人怀孕了。怀孕的消息一传出,她将开始获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各样的“忠告”、“建议”或者“指导”。她很是慌张,毕竟这是第一次,尽管之前她也曾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准备。而那些忠告建议和指导都至少听起来很有道理,起码至少有一定的道理,要命的是这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实际上相互冲突但也各自都好像有些道理……最终,是否听取了那些忠告,是否落实了那些建议,是否实接受了那些指导都不重要,反正无论有没有这些东西,孩子终究是要出生的——他可不管妈妈慌还是不慌,懂还是不懂……而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间,母亲会突然明白之前令她无所适从的各种忠告、建议或者指导中的绝大多数部分在她身上并不灵验,为什么呢?

很简单,这位母亲之前所听到的大多数其实并非“道理”,而只不过是“感悟”而已。并非只有科学家才要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也并非只有专家级别的新闻工作者才要分清“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分清楚“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区别。

并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但确实更多的时候“个体经验”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险的,不仅误己,还可能误人——好心办坏事儿的,都是那些分不清楚感悟和道理的人。

然而分清“道理”和“感悟”却并不那么容易,尽管原则很简单很明确:“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却只不过来自个体经验。

尽管这几个简单的条目并不完整,但已经是最基础最实用的工具。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激在新东方讲作文课的那段日子,GRE/GMAT的AWA作文题目在恰当的时段以不曾想象的方式成了我重建思考方式重新培养思考能力的起点——这些题目不经意之间达到了我读过的无数关于思考的书籍不曾起到过的作用。求知的过程总是如此,往往只有曲径才能通幽。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