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之二十三)
byXIAOLAIon2008/09/08·15 COMMENTS
in想明白(系列)
常有人说“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很不幸的是这话竟然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对的。勤于思考的人如果基于种种原因不小心错过了这个事实就会因此遭遇不幸。道理倒也简单,因为——想归想,做归做,想明白和做得到并不总是一回事儿。
英语老师凭借他的专业经验,能够给学生讲清楚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音素的发音要点、方法、乃至练习方式;可是有多少学生最终学会呢?老师讲明白了,学生也全都知道了——但他们依然做不到。人们常说“业精于勤”(Practice makes perfect.),可是仅仅“勤”本身不一定能够保证“精”。因为尽管“勤”几乎肯定会使一个人进步,但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天分不同,已有积累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玻璃顶”。
想象一下,现在有一群科学家愿意帮助我学会游泳。他们用最先进的手段分析菲尔普斯的每一个动作,给我彻底讲解清楚,甚至针对我的自身体质体能专门设计许多练习方案和改进建议,并且我也听懂了,也想明白了,也有足够的意愿去练习,甚至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可是,我能游过菲尔普斯么?答案显然是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没有菲尔普斯天生的超大肺活量(他15000,我5500),个子没有他高(他1.93米,我1.72米),他还有一双我一辈子也别想比得上的48.5码的大脚……
想明白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时时刻刻可以体会到想得出、想得清楚却做不到做不明白的尴尬和痛苦。最明显的例子从许多父母身上都可以看到,因为这种尴尬和痛苦几乎在每个父母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他们的岁数使得他们必然能够想明白想清楚许多事情,只可惜,无情的岁月也早就剥夺了他们实现他们想法的可能性。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提到方鸿渐的尴尬——“我有时想,家里真跟三闾大学一样是个是非窝,假使我结婚了几年然后到三闾大学去,也许训练有素,感觉灵敏些,不至于给人家暗算了。”
绝大多数父母难以克制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无法达成之心愿的念头,就是因为他们终于已经“想明白、想清楚”了,但自己却已经错过了做得到做得好的机会。然而这种愿望是如此强烈,乃至于这些父母从未理会“即便想明白都不一定做得到,更何况想不明白的时候呢!”而一厢情愿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跨越其实几乎无法跨越的限制——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千万别不相信。
想明白“想明白也不一定行得通”并不容易,这个道理就好像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快捷方式”本身竟然是也个文件、或者C语言里的“指针”竟然可以指向另外一个“指针”一样令人迷惑。某种意义上,就像Gordian Knots[1]需要等上很长时间才遇到一个肯直接拔出长剑砍断它而不是解开它的亚历山大一样,这个道理需要遇到足够运气的契机才可能让很多人幡然醒悟。
几乎无论是谁,最终都会遇到这个尴尬,并且还有当时不自知的可能性。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有,只不过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而已。不妨看看那些失败的创业是为何以及如何走到那一步的?普遍来说,肯于创业、敢于创业,并竟然可以组建一个团队的人,基本上应该有个平均水准以上的脑瓜,并且肯定同时拥有很多人并不具备的其它素质。而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也许忽略了“想归想,做归做,想明白和做得到并不总是一回事儿。”
Footnotes:
- 佛律基亚(Phrygia)的国王戈耳迪,用乱结把轭系在他原来使用过的马车的辕上,其结牢固难解。神谕说,凡能解开此结者,便是亚洲之君主。好几个世纪过去 了,没有人能解开这个结。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罗马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323),在成为希腊各城邦的霸主后,大举远征东方。公元前334年,他率领进入小亚细亚,经过佛律基亚时,看到这辆马车。有人把往年的神谕告诉他,他也无法解开这个结。为了鼓舞士气,亚历山大拔出利剑一挥,斩断了这个复杂的乱结,并说:“我就是这样解开的。” [↩]